渐渐习惯大学里紧张而又充实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一如亦真亦幻的幽灵,一次次成为我必须攻克的堡垒。终于抽时间静下来,唱一首心灵牧歌。
(一)
昨天下了一夜的雨,积极点是绵绵秋雨,消极点就是凄风苦雨了。早起远眺,天寒地冻,白茫茫的无情天,白茫茫的水泥地。呵一口气,满嘴雾气。收回目光,我竟感到了地面灰尘的颤抖和瑟缩,路旁的枯树们依然守护着假惺惺的虚伪,以羸弱的姿态阐释那残酷的弱肉强食的自然。风呼呼地逞着冬的皇权,冰和冷无需多言。那种热量流散的感觉就如手捧时间的沙漏,无论怎样努力地阻止沙子流下,依然无济于事。只得自叹一声,秉着无畏的潇洒和疲惫的意志,冲入赶课的人流中——语文课我迟到了。
这是意料之外的。我从未想过会迟到。瞬间,羞惭裹挟着几十双眼睛的注视,将我淹没于滚烫的热流中。还好我脸皮够厚,未被灼伤,就一本正经地坐在前排,对砰砰的心跳不管不顾。
老师还是原来那个。瘦瘦的躯壳,苍白的皮肤,黑框眼镜下是瘦削但不失俊朗的脸。刚冲进教室时,我曾感到有人微微一惊,后又瞥到老师微皱的眉,唉,管那么多干什么。
在学校的这段日子比上高中刺激多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解到许多“真相”后的真相,也考虑到了社会的复杂。唯一让我觉得不爽的,就是这里没有个人空间,每件事总是在别人眼皮底下做,连洗澡都至少有个同性在一边,真当难受。
(二)
课题是“乡土中国”,貌似轻松,实则沉重。细细想来,中国的乡土正渐渐消失,且速度正慢慢加快。乡土中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正被对金钱贪婪的眼神取代;夏夜时树下纳凉的清幽和虫鸣鸟叫的生动已被空调的吼声和电视的蛊惑取代;那对土地的挚热情感和丰收的喜悦已被搁置一旁。现代的乡村只是人去楼空的荒地和只剩女人孩子的乡舍。现代意义上中国的乡村,已被扭曲为城市的边缘和被时代抛弃的破旧之地。这对于生长在黄河流域,饱饮了土地琼浆的华夏文明来说,对于安土重迁,勤勤恳恳的中华民族来说,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所谓的时尚人用偏见把乡村变成了堆放落后的垃圾场和放养悲伤的孤儿院,自己却甘愿在城市的快节奏中,迷失,堕落,在拥堵和物欲中摸爬滚打,在入殓时还不信自己怎么就过完了一生。用有些偏激的话说,工厂主就是通过毁掉乡村几十亩的花园,然后在市郊重建几平米的花园。
(三)
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人们就是在不断地,得寸进尺地向自然索取,如若得不到,就穷尽一切智慧,从自然手里剥夺。人类是个人的总和,是每个人的自私,综合成为全人类的自私。人们在不断奋斗,奋斗的目标就是满足自己未满足的欲望。但人的欲望不能一一满足,一如知识的无穷尽,安逸的生活在穷人和富人眼中都是理想,都是为之努力的方向,都是驱动自己不停工作的动力。但除了智者。他们满足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乐于生活,喜欢挖掘人生中更形而上的意义。物质对他们已没有诱惑力,那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付出和辛劳已成为他们最大的精神给养和丰厚报偿。可是,现实中的智者不是家财万贯的富商,就是曾权倾朝野而后看破红尘的老头。人就是这样“犯贱”,未得到时想着得到,得到之后又想再得到。当得不到时,就陷入自卑的深渊。但人的能力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有其极限。人类不可能无休止地发展,即客观现实决定每个人在某一阶段总有其“得不到”的时候。如果某人到达这种境界,他其实已对自然做出了非分之举。我定义的这种境界,是一般人穷尽他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达到的(而人们通常由于内在的惰性无法达到)。我所说的智者和普通人一样,刚开始也在不断地尝试“得到”,只是他们在此过程中尝尽了苦味和涩味。过了几关后,也得到了些东西,不过智者深知这种“得到”的无穷性和其最终对人类本身的伤害。于是,他们停步了。这种停步是谦逊的,因为他们还有去得到的能力和资本。这是种舍弃,是人类精神最极致的发扬。而一般人则太想“得到”了,想不惜代价地“得到”。最终由于自身的种种缺憾不能得到,但内心欲望的膨胀却仍未停止。在被挡在“得不到”的大门外时,仍禽兽似地击打着大门,红着眼贪婪地向门内窥视。这样的人,其精神生活是单一的,脑中总盘旋着撬门的各种方法,使自己坐立不安。他们对自己已得到的其他东西视若无物,用娱乐和放纵使自己忘却失落和嫉妒。殊不知,这门是他自己锁的,只要克服自己这关,一切就变得云淡风轻了。希望那种懂得放手的智者更多一些,不要尽是些放了手等于没放手的和想放手却不敢放手的。也不要尽是些吃素念经的高僧。隔世的僧人,虽能比常人更易领悟生活的弊处与人世的苦难,但他们永远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所以他们只能做摆渡的智者,不能做行者。而引领社会发展的,大多数是行者。
(四)
同样是乡村,美国的农场为什么能让当年的华盛顿拒绝统领天下的诱惑?为什么能让美国牧者一心一意地安于农牧生活而不愿去城市享受酒吧和网吧?虽然我不能排除他们对乡土炙热的情感因素,但我想那农场的魅力起了很大作用。在农场里,人们能享受美景,享受劳作,享受闲适,享受青山绿水,享受妻女儿孙,享受诗意人生。可我们中国人何尝不是这样想。我们也渴望安闲的青山绿水,讨厌城市里尔虞我诈,拥堵喧嚣的生活。可我们为何不住在乡村呢?你可能会这样回答:
1.农村生活条件比城市差。我想这是正确的。无论是现代化程度还是自然环境,现在的中国农村都比不过城市。何况生活条件稍好的乡村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每个村长最大的愿望就是使他的村子变成城镇。
2.做农村人被人看不起。这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识形态。若再问为什么,长辈也许会语重心长地安慰:没为什么,只要你以后不去农村就行了。
3.在城市里有工作,住在农村不方便。可为什么不辞了工作归乡种地呢?这看似是个愚蠢的问题。因为在农村赚钱太难了,辛苦劳作一年还不如在城市较体面地捡垃圾。可为何我们不提高农村人民的收入呢?可现在提高收入的唯一途径就是工业化,可是工业化的农村还能叫农村吗?更何况脱离农业的工业,最终只会沦为虚设的高楼大厦和环境的死敌。鉴于我知识的匮乏,就不继续在这问题上深入讨论了。
(五)
上文中,我似乎宣扬一种“放下”和“农业化”思想。这好像与现今时代的潮流相悖,也不应该是我这种热血青年应该讨论的问题。可由于近期研读《道德经》的缘故,我渐渐对这种睿智的无为情有独钟。借助对“乡土中国”的一些思考,写了些杂谈。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希望这些能唤起更多人内心的共鸣,重拾那梦幻的乡愁。但愿我们老时还能记起故乡的人事,还保留一缕残存的情愫
—— 本文结束 ——